西南空管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
因此,典型的宪法的司法适用是由法院就某项政府行为行使合宪性控制(或称违宪审查)30,正如在《马伯里诉麦迪逊案》,法院审查国会通过的立法的合宪性。
汪亭友甚至为此搬出了我国宪法和法律的有关条款:我国《宪法》第三十八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但鉴于这些持不同观点者并未纠缠不休、污蔑人格,更未试图彻底封杀宪政社会主义学术研究,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百家争鸣、各自言说,让读者听众们作出自己独立的判断。
读到这里,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打倒走资派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等之类的文化大革命的萧杀气息扑面而来,令人不寒而栗。作者呼吁今天的我们千万不要忘记阶级分析,千万不要在复杂的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中迷失方向,并指出:在宪政问题上,一些人也完全抛弃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2013年8月28日凌晨8时--------------------------------------------------------------------------------[1] 《超越自由主义——宪政社会主义的思想言说》修订版,西北大学2011年版,第506,510页.[2] 《宪政社会主义论丛·第2辑·政党、社会与自由》,西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53页.[3] 见乌有日刊网,2013年8月27日访问,http://www.wyzxwk.com/article/elite/2013/08/305129.html[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12页。其实质和意图是非常明显的。我清醒地认识到,争论已经不能解决问题,只有社会主义改革尤其是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获得圆满成功,只有通过奋勇推进改革真正使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充分展现出来,只有最终使社会主义宪政体制获得广泛认同和根本巩固,那些反对或怀疑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言论才能被事实所转变,而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也才能真正确立起来。
虽然我和苏格拉底的水准和境界差得何止十万八千里,但是,我在这里被置于道德审判的犯罪嫌疑人席位上,借用指控者youkezi的话来说:我想将其称之为‘华炳啸文章现象,简称‘华文现象。不过,对于那些无中生有地造谣构陷和污蔑我,把我不赞同甚至反对的观点都强加给我的谎话连篇的投机分子和诬陷者,我现在还难以做到默默忍受,澄清和辩护是我不容放弃的权利。在国家治理中,基于统治效率的要求,领导人需要一定的权威,这在客观上是允许存在的。
宪法权威在当代中国的意义在任何一个法治国家,维护宪法权威是社会的基本价值共识,也是政治运行的基本常识。宪法和法律能够约束政治权力,但权力往往通过各种可能的漏洞突破法治的框架,凌驾于宪法和法治之上。但政党不是国家机关,不能直接行使国家权力,党的领导需要以宪法权威为保障,只有具备有效的权威能力,党才能领导国家的发展和社会建设。2004年9月在首都各界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5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进一步指出,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依宪执政。
虽然我们对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如何整合制度的效力、发挥制度的权威,在观念和程序上还存在缺失。在中国,宪法权威看似一种常识,但并没有成为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的政治伦理与价值,也没有成为具有约束力的规则。
依宪执政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推动宪法实施。来源:载《财经》2013年第23期。宪法实施是维护社会共同体价值的基础与过程,宪法实施状况的好坏决定了转型时期能否在根本价值层面上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良好发展。这有损制度的权威,也根本上损害了宪法效力的有效性。
宪法是不同利益主体进行妥协的产物,反映了利益主体的共同意志。另一方面,这种权威也不能单纯基于其所掌握的权力而产生,领导人的权力必须受到宪法和法律的有效控制,否则这些权力就有可能成为维护其领导地位的工具。本文部分内容已发表于《法学》2013年第5期。宪法不但设定了制度的价值取向,而且一部正义宪法应是一个旨在确保产生正义结果的正义程序,宪法本身就是创设各种制度时必须遵循的程序要求。
由此可见,在现行的宪法与法律框架内,审判机关具有以启动宪法审查的职权形式维护法制统一的义务和权力,这是构成完整的宪法审查程序的重要部分。基于宪法和法律具有不同功能,法院审理案件时首先以法律为依据,遵循宪法与法律的界限,区分规范性的法律和具体的用于裁判案件的法律,在承认合宪性原则的前提下,使法官用于具体裁判的案件中适用具体法律。
宪法没有权威必然误国。显然,宪法也属于一种制度,是以宪法规则调整各类行为的制度体系。
宪法实施对于宪法权威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推崇宪法权威还是推崇个人权威,决定了法治与人治的不同道路选择。1982年宪法关于最高领导职务连续任职不超过两届的规定也是对个人权威的否定。因此,我们需要从国家发展战略和国家核心利益的高度,切实维护宪法权威,以宪法继续凝聚社会共识,重建社会信任,发挥宪法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推动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理念的实现。然而,正如政治国家属于一种建构的秩序一样,政治权威所依凭的政治权力同样需要具备正当理由才能得到民众的支持和信仰。可以说,建国60多年来,在社会价值的共识上,目前我们遇到的挑战是最深刻的。
在宪法有权威的国家中,任何特权的行使是被禁止的,任何人只能在宪法统治下生活,特别是公职人员的生活被宪法所控制,不可能享受法外的利益。这是执政党执政理念与执政方略的进一步发展,标志着作为执政党自觉地将依法执政提升到依宪执政,明确依照宪法治理国家的思路与途径。
另外,我国宪法和立法法、监督法对法律冲突的解决机制也做了相应的规定,为宪法的直接适用提供了规范依据。因此,当宪法缺乏权威时,社会无法形成合理的利益平衡,维稳只能靠非法治手段进行,虽然为维稳付出的代价沉重,但社会的不稳定状态并没有根本好转。
判断制度本身优劣的重要标志就在于,宪法在其中是否具有根本性的支配地位,是宪法有效的支配各项制度,并把基本的制度法制化。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存在着政治权威、党的权威、个人权威、法律权威、制度权威等不同形式的权威。
在权力的配置上建立了层次比较清晰的制度,但监督和约束权力运行方面的制度同样比较零散、不够有效。宪法权威与社会共识宪法具有至上的权威性,它不仅体现在宪法同法律相比时所具有的根本法、最高法效力,更为重要的是,宪法权威同政治权威、党的权威、个人权威、制度权威以及道德等其他权威相比,具有确定性、统一性的支配力。2002年,胡锦涛在现行宪法颁布实施20周年大会上提出实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首先要全面贯彻实施宪法。但在法治国家,政治权威,包括中央权威的树立必须依靠宪法和法治来实现,通过制度化的程序来维护。
由此形成了社会成员认同的价值共识,无论是统治者还是被统治者,大家应当服从基于同意而形成的宪法文本,个人或某些团体的权威无法超越共同体意志,唯有宪法才是国家、社会与公民生活的根本规范,唯有宪法才能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这一思想是执政党的基本理念,也是近1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探讨社会主义宪政发展道路上积极探索和实践的成果。
相对于人治的传统治理方式,制度之治具有进步性,它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人治模式下的随意性、任意性和不可预测性,提高了公权力行为的规范程度。但是,特定个人基于行使公权力,在某些领域也需要一定的权威,这在建构共同体的过程中是必要的。
如人民法院在审判活动中不能排斥宪法,要根据宪法第126条的规定,人民法院有义务在审判活动中适用宪法,并把宪法作为审判活动的根本依据。党的权威是服从并服务于宪法权威的,只有尊崇宪法权威,才能保证党的权威。
在人类的各种发明中,宪法的发现是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政治权力还有着不断扩张的天然冲动。关键是要以宪法为基础,积极落实宪法的规定,发挥宪法的潜能,推动从依法治国到依宪治国的转型。同时,制度规范本身也需要体系化,而不能碎片化,否则就会消弭制度自身,最终将架空宪法。
没有共识的共同体是不能持久的,也是不稳固的。共同体的维护需要个人作用的发挥,但如果个人具有根本上的崇高地位,则会架空制度,取代法治。
前者应当不存在什么争议,但后者需要特别加以注意。中共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了这一点。
宪法权威的至上性宪法权威具有至上性是基于宪法的至上性,是人民通过制宪权而做出的选择,宪法之外的其他权威必须服从宪法权威,不能超越宪法权威,否则会失去正当性与合法性。要判断宪法在国家生活中是否具有最高的权威,一个重要的标准是,在各种不同类型的权威中,宪法效力如何得到体现,如何保持其权威的最高性。
#相关推荐
-
评论列表 (0条)